無雙深圳網絡公司快訊:近年來,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,過年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氣息。視頻拜年取代登門拜訪;曬美食、發紅包,讓遠在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,能共享驚喜與祝福;傳統的過年習俗,以嶄新的面孔出現在互聯網上,實現內容破壁。“春節”插上“互聯網+”的翅膀,服務你我。
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,“有錢沒錢,回家過年”成為樸素而又經典的概括。今年,因為疫情防控需要,很多人選擇了“就地過年”。“就地過年”,意味著要與家人相隔萬里。但網絡一線牽,便能與親人們對屏見,聊聊家常,傳遞歡笑、分享喜悅,互致新春祝福,也能共享春節的溫馨與快樂。
市民1:主要就是打電話,或者通過視頻相互拜個年,避免聚餐,安全。
市民2:我們通過網絡拜年,發紅包或發一些祝福語之類的。
面對手機鏡頭,錄下新春祝福,短視頻以其方便快捷、詼諧幽默、老少咸宜的特點,正成為更多人春節拜年的新選擇。有市民說:“現在手機APP都很方便,有各種新年、春節主題,可以拍出很有年味的照片、視頻等,長輩看了也覺得很新奇。”
相較于過去走街串巷面對面拜年的方式,“云拜年”的方式有利于減少人員間接觸的頻率、頻次,有效降低了疫情交叉傳播的風險。此外,利用如今網絡所構建的便捷交流方式,也進一步彌補了過年時無法與家人團聚的遺憾。
春節,既是記錄文明歷程的重要載體,也是復蘇文化記憶的重要時刻。看皮影、貼年畫、剪窗花……這些家喻戶曉的年俗背后,是許多古韻非遺的經久流傳。借助互聯網之力,如今非遺文化也傳播得更遠。
今年,文化和旅游部策劃組織“視頻直播家鄉年”活動,活動以線上形式開展,支持各地以系列短視頻、直播等方式,對年俗場景進行拍攝記錄,上傳至平臺活動專區集中展播,并支持網友參與拍攝上傳、互動交流。
同樣,今年在南京通過“南京非遺館”公眾號上的云展覽,在線上參觀以“非遺過大年,我們的節日”為主題的藝術精品展。在濃濃的年味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和節俗文化的獨特魅力。剪紙傳承人張瀅說:“做了一個外形是春燕桃花的圖,里面有十二生肖的牛,我們叫它‘春之牛’。”
此次展覽除了有線上云展覽,還開設的云課堂。非遺傳承人通過小視頻教授大家春節主題的小手藝。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非遺部主任施慧介紹:“通過線上老師的教學,(市民)能親手體驗一些簡單、應節的非遺作品實踐活動。”
不同的年俗,“變”的是表達方式、傳遞載體;“不變”的是傳承千年的親情、鄉情、家國情懷。
春節期間,看病怎么辦?春節期間,很多醫院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。比如,北京兒童醫院的線上診療,春節期間正常開診,繼續為患兒提供醫療服務。
無雙
深圳網絡公司小編點評:互聯網時代,多元、自由、開放,讓紅火的中國年更有魅力,讓我們的春節也過得更有味道。網絡一線牽,傳統親情齊上線,“互聯網+春節”讓春節期間溫暖、文化、服務時刻在線。